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改革是谁提出来的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什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是电磁学和热力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方面,电磁学的发展导致了发电机和各种电动机和电器的不断出现,进入了电气时代。
另一方面,热力学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各种以石油产物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简述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含义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什么是第2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电气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国家头一次改革是哪一年
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新的土地制度。这次土地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土地制度最重大、最彻底的改革,通过没收一切大地主、大官僚占有的多余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改变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农村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佃农和中农仅占约20%~30%的农村土地的半封建的土地关系。从而结束了几千年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剥削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做了主人,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次革命发生的条件
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政治前提:19世纪60年代英法美俄德意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②市场: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侵略的加剧,形成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③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
④科技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为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发布于:2023-11-27,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