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100字)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4-10-19 20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吕氏春秋书籍简介

《吕氏春秋通诠》是王晓明译注评版的《吕氏春秋》,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了多方面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等。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万字。

《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资料,成为先秦思想的资料汇编。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有所创新,对后世类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吕氏春秋》中某些法家的观点,往往渗入了儒家的成分,显示出调和儒法两家的产物。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又名《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一部集中了战争、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的书籍。吕氏春秋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他是秦国的丞相,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吕氏春秋》是一部黄老道家名著,这部书的的简介是什么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2、《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 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求《吕氏春秋》的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100字)

吕氏春秋写的是什么内容

1、《吕氏春秋》主要是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了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2、吕不韦写了一本《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3、《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4、它写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吕氏春秋》并没有均等地对待各派学说,并没有简单地把各家观点原封不动地糅合在一起,而是赋予所吸收的各家学说以新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5、吕氏春秋主要说的是:逐臭之夫《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6、《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历史地位经学价值《吕氏春秋》重视天人之学,以“十二月纪”为纲组织全书,实际上已将传统的“月令”内容系统地纳入了经学的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经学的范畴。

求吕氏春秋的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该书体例划一,注重博采众家学说,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The End

发布于:2024-10-19,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