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谁(七子都有谁)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3-12-03 96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建安七子是谁(七子都有谁)

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徐干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人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应玚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人

曹操建安七子

曹操不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奠基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曹操和建安七子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

1.曹操(CaoCao):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建安文学之父”。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如《观沧海》、《对海而唱》等。

2.曹植(CaoZhi):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才华横溢,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登楼赋》等。

3.曹丕(CaoPi):字子桓,曹操的长子,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如《观沧海》、《长歌行》等。

4.徐干(XuGan):字伟长,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写赋,如《东征赋》等。

5.陈琳(ChenLin):字孔璋,东汉末年文学家,以诗歌著名,如《洛神赋》等。

6.应玚(YingSui):字子羽,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写赋,如《长歌行》等。

7.王粲(WangCan):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以诗歌著名,如《登楼赋》等。

这七位文学家在建安年间活跃于文学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被称为建安七子

为什么会有建安七子的叫法?“建安七子”这个叫法是在东汉建安年间,当时的文学爱好者依据曹操的大儿子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论》中提议岀来的!《典论》就如同今天的专业书评,曹丕按照“子”书模式在《典论》中评价了七个文学家的著作,这七个人分别是:王璨、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世称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建安七子的人物分别是谁

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The End

发布于:2023-12-03,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