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含义?大暑的介绍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小暑、大暑、处暑与初伏、中伏、末伏的含义
一、小暑的含义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此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二、大暑的含义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三、处暑的含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夏至后第四个庚前一天这段时间。
中伏,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也作终伏、三伏。到末伏的第10天为止。
24节气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节气的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大暑的气候特点是高温炎热、雷雨频繁。虽然大暑节气高温又多雨,让人闷热难熬,但此时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的由来和意义
大暑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热的时期。根据天文学的测算,大暑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大暑是农民最辛苦的时期,因为此时气候炎热潮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完善农业生产。此外,大暑也是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太极拳中“圆转按摩肝”、“侧转拍肾”等动作的最佳时间。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对节气的认知与庆祝,传承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暑节气小知识
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清凉解暑的如:绿豆汤,丝瓜,冬瓜,海带等食物,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早睡不熬夜让自己身体得到更好休息。出门做好防晒工作,大暑节气须防止中暑。
小暑大暑分别是什么意思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大暑节气的含意是什么
大暑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全年最热的时候到了,俗话说得好“小暑大署,上蒸下煮”,大暑过后就是立秋节气,暑气慢慢退去,天气渐渐凉快了。
发布于:2023-12-02,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