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9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副热带高气压带怎么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带,如图1所示,是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气流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使得空气变得密集,并在大约4-8公里的高度处向南北方向扩散。在重力作用下,它们在接近南北纬30°的位置下沉到地面附近,导致低空空气增加,气压上升,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带气流在向两极流动过程中热量散失而下沉形成的,是在热带高气压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被动形成。从赤道地区上空源源不断流来的大气,堆聚下沉,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带。属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高空出现了堆积,造成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地面出现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暖空气上升,形成了低压带。这种形成气压带的过程,就属于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30°附近副热带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如下: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所以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升高。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是在假设地表均匀情况下形成的。即考虑地球形状(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地球自转(空气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地表均匀。即赤道终年炎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 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了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密切相关。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上升的空气逐渐变得更为沉重。在距离地面大约4至8公里的高度,这些空气聚集并开始向南北方向扩散。同时,受到重力的作用,气流在前进的同时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升高。
从气温和降水角度说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点?
从气温角度来看,副热带高压带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导致所控制地区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 。由于副高纬度较低,且空气下沉导致降雨稀少,所以副高温度较高 。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季节性变化上。夏季,这一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炎热干燥特征,气温通常在21至27摄氏度之间,且降雨量极少,大约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至40%。由于降水的集中度高,最大月降水量是最低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这使得夏季的湿润度相对较低。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气温0℃~5℃,夏季25~30℃。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夏季,冬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通常是干燥地区的主要形成区域。由于高气压带下沉的空气较为稳定,抑制了水蒸气的上升,导致降水相对较少。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漠等,都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附近。
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带西侧层结稳定
1、高温和低湿度:副热带高压带的西侧通常位于干燥的地区,气温较高,湿度较低,这些因素可以促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 下沉运动:副热带高压带的中心通常有下沉运动,下沉气流会带来高温和干燥的空气,这些空气下沉到低层大气中时,由于压力增大和体积缩小,导致温度升高,层结变得更加稳定。
2、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大气运动特征。东部,下沉气流强烈且产生信风逆温,导致空气层结稳定,形成干燥的气候带,如地中海型气候。相比之下,西部的高压带则相对温和,低层暖湿气流能冲破逆温层,导致雷阵雨天气频发。季节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
3、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
1、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是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一条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上既有干旱地带又有全球雨量最为丰沛的季风区,使副热带成为全球天气气候最为多变、洪涝干旱最为频发的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2、副热带高压,气象学名词(又称亚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脊),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
3、副热带高压是指副热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是气象术语。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海陆分布,纬圈方向上产生不均匀的加热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反气旋。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幅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造成的?
1、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两种:动力原因、热力原因。赤道地区由于全年受太阳辐射多,全年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了赤道低压带,极地地区由于寒冷,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极地高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高空出现了堆积,造成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地面出现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暖空气上升,形成了低压带.这种形成气压带的过程,就属于动力因素.(这是比较同意的说法)你在纠结为什么要用动力原因这个词汇,我觉得你不要纠结。
3、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高空空气堆积,造成下沉气流,进而形成地面的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地面冷暖空气相遇,造成暖空气上升,进而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4、因热力原因而形成地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5、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
发布于:2024-11-04,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