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景区)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4-07-24 32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4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中国的近代,涌现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文化,是我们文化史上的一个盛事,也是幸事,他们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比如,去除文言文,大力推行白话文,坚持用白话去写文章,从思想领域无形的改变了中国旧有面貌,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弃医从文后来成为了近代文坛领军人物的鲁迅。他被冠以“民族的脊梁”的称号,真正的当之无愧。

  鲁迅故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经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直至1926年8月离京南迁。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前后有两处。第一处在西城八道湾胡同11号,是鲁迅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共同生活的地方。1919年鲁迅卖掉绍兴老宅后,回京看了多处房产,最后花费了3500大洋从罗姓人家手中买下此宅,并特意请人作保立下契约,确认房产由三兄弟和老母亲共同所有。

  这所宅院规模较大,全宅分为三进院落。大门是一座门楼,居东南位置,进门迎面建有一座影壁。一进院是个长方形的院落,不设厢房,北侧有九间正房,其中东侧第三间被辟作通向后院的二门,西侧三间被鲁迅用作卧室兼书房,其余用作会客间。

  二进院是主院,南侧正中设有一道中门,北为正房三间,明间用作堂屋,平时吃饭、待客均在此;堂屋后侧设有木炕,冬天时鲁迅也在睡在这里;正房西次间是鲁迅原配朱安夫人卧室,东次间是鲁母卧室;院中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厢房用作辅助房屋,西厢房也曾经用作鲁迅卧室,鲁迅搬走后被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茶庵”。院中央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荷花池,大约3米长、2米宽。

绍兴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景区)

  三进院比较狭长,北侧建有一排九间后照房,西侧三间住着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用来接待客人住宿,其中最东一间曾住过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爱罗先珂还在门前的积水中养过蝌蚪。此外家中还住着几个佣人。

  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有子女,鲁迅先生当初选择这所宅院的重要原因就是看重这里院落宽大,可以有足够的空地供给小孩子玩耍。周氏兄弟都曾经在日本留学,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还是日本人,因此有些生活习惯也带有日本风格,部分房间的隔断被改成日本式的“障子”,也就是糊纸的木推拉门。

  这座四合院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等名著的地方,周氏兄弟和当时的不少作家也都在散文中描写过这里。可惜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被迫搬出了这所宅子,一度在砖塔胡同租屋居住,后于1924年向友人借贷买下了第二所住宅。

  第二处鲁迅故居位于西城阜成门内宫门口三条19号。鲁迅购买后即亲自画出设计草图,对全院进行改造翻修。这座四合院比八道湾的宅子要小得多,只有前后两进院落,主要的建筑物都位于前院。院南临胡同建一排五间倒座房,最东侧一间开设了一个砖砌的拱门作入口,并无独立的门屋门楼之设。

  前院中对称种植了两株丁香,倒座房为客厅,东厢房两间为女佣用房,西厢房两间用作厨房。正房三间,明间为起居厅,东西次间仍分别为鲁母和朱安夫人卧室。特别之处在于正房的北侧专门接出一间平顶小屋,被鲁迅称为“老虎尾巴”,面积只有9平方米,却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后院其实是一个小园子,长了很多杂草,还有一些树木,颇有一些野趣。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故宅中有一个花园叫做“百草园”,是他童年时期的乐园,后来鲁迅在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做过很生动的描写。鲁迅第二次置业时特意在北京的这座宅子开辟一个小小的后园,也含有纪念故乡百草园的意思。

  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之久,并撰写《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大量作品,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鲁迅离开北京后,鲁母和朱安夫人仍一直住在这里,直至逝世,其间鲁迅回京探望母亲也仍然住在这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精神会一直影响我们中国人,不断前进,不断奋斗。

  关注|“东方晨光”,了解更多古建四合院知识!

The End

发布于:2024-07-24,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