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格局(利益格局调整什么意思)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4-07-04 53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7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据3月6日人民网)

利益格局(利益格局调整什么意思)

  2015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随后,“获得感”迅速成为全民热议的流行词汇。所谓“获得感”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

  “获得感”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其把准了时代脉搏,顺应了人民期盼。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同社会群体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收益有了明显区别。尽管全体社会成员的收益都有所增加,但由于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和居民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群体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既是对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回应,也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在共享中冲刺全面小康,提升群众获得感,首先,要更明确地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评价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享发展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正所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因此,要让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前提,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声音;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衡量发展的成败得失,以人民是否受益为根本标准,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尺度。

  其次,要更准确地把利益获得作为发展的评价内容。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长远看,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从当前看,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最后,要更突出地把主观感受作为发展的评价标准。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目标,既要从客观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又要从主观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看,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创造自身,使自身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我国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持之以恒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The End

发布于:2024-07-04,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