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剪刀价格及图片)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6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著名戏剧家田汉,1965年参观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时,曾赋诗:“快似春风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
“张小泉”剪刀的创世人叫张思家,古徽州黟县会昌乡人。明朝末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由于家境贫寒,张思家只得走出老家徽州来到杭州谋生。张思家是一个老实人,没有什么谋生的办法,只有一手祖传的制作剪刀的技艺。来到杭州后不久,他就搭起了一个草棚,立起了一块写着“张大隆”三个字的招牌,凭借自己的手艺制作起刀剪来。由于他制作的剪刀锋利好用,渐渐赢得了一定声望。但是,经过多年发展的“张大隆”剪刀铺,仍旧只是街边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商铺。
张思家有一个儿子叫张小泉,生得聪明伶俐,很招人喜爱,因为当年他母亲生下他后,他就掉进了水里,所以这个孩子就被叫做“张小泉”。张小泉从小就与父亲一起制作剪刀,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技术。
杭州原是春秋战国时干将、莫邪铸造宝剑的地方,有着传统的铸造技术。父亲张思家去世后,张小泉接管了剪刀铺。张小泉在祖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对剪刀进行改进和创新。他在打制剪刀中创造了“嵌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创制出嵌钢制剪的新技术。
他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远远超过了父亲张思家的水平,因而名噪一时。一些专业艺人如裁缝、锡匠、花匠等慕名前来定制剪刀。于是,又出现了鞋剪、袋剪、裁衣剪、整枝剪、猪鬃剪等许多新品种。可以说,“张小泉”剪刀能够成为百年老字号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张小泉。
张小泉对制剪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以及他对后人在生意上的要求,一直被张家的后人传承下来。“张小泉”剪刀铺在1663年之后,一直都处在繁荣发展阶段。据说,“张小泉”剪刀还曾受到过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曾经微服于杭州的香客之中,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之时,偏偏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来。乾隆只好匆忙下上寻找人家避雨。匆忙之中,他也没看那户人家是做什么的,就走了进去。待他在屋里站定,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家挂着“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作坊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刀,十分精致,让乾隆大开眼界。他顺手拿了一把剪刀仔细端详,发现剪刀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他十分喜欢这家剪刀铺的剪刀,就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了。后来,乾隆皇帝亲临“张小泉”剪刀铺买剪刀的事情在民间传播开来。“张小泉”剪刀铺的名声更大了。据说,当时打出“张小泉”招牌做剪刀的商户最多时达到了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清朝光绪年间,“张小泉”剪刀的第5代传人张永年因年幼,无力掌管店铺事务,店内事务由张永年的母亲孙氏掌管。孙氏是一位女强人,看到“小泉满街巷”的情况十分担忧,曾经在吴山脚下拦轿告状,向知县束允泰控告商家的假冒伪略的行为。束允泰对“张小泉”剪刀铺的经商传统十分推崇,对这位不惜抛头露面来保护品牌的坚强女子十分佩服,向当地出示了“永禁冒用”告示,并刻石碑立于“张小泉”剪刀铺店门。
1909年,清政府开设了商标注册制度。“张小泉”剪刀的第八代传人张祖盈以“海云浴日”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
张小泉近记剪号商标
张小泉剪刀的声誉持久不衰。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得银牌奖;1915年在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奖。从此,“张小泉”剪刀开始享誉国外,远销到南洋、欧美一带。剪刀铺平均每月要销售剪刀10000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制剪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他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使剪刀看起来更加美观。从此,“张小泉”剪刀更受市场欢迎了。当时剪刀铺内的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80多人。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在首届中国杭州西湖西博览会上再获殊荣,被授予特等奖。解放后张小泉剪刀,在全国三次民用剪评比中均获冠军。1997年,“张小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张小泉”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图文网络聚合整理)
发布于:2024-06-28,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