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基本特征)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7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驾驭论坛
微信号:jiayuluntan2015
《驾驭论》相关内容的推送与交流心得
和谐从哲学与美学的意境延伸到一种理想,再升华到今天的执政理念。和谐,激发着人们的想象,也是千千万万人的追求与向往。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人人都为和谐操心出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合力,整个社会就会走向和谐温馨。
和谐需要合力源于“和合”这个文化概念,而“和合”这个文化概念又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形成。“和”的含义是性质相异的元素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合”的含义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异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力量合理搭配,使之处于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
用驾驭理论解释“和合”的价值取间,就是采取全方位驾驭法,那是物质吸引力、精神吸引力、物质推动力、精神推动力的综合运用。使之形成合力。全方位驾驭法,包括动力各个方面,可为执政者灵活运用,不遗漏各种可利用的驾驭资源。此法可综合运用正负规律、动力规律、教化规律、替代规律、差异规律、双赢规律、恩怨规律,创造出动力资源最省,恩德最多,教化手段全面,主客体都满意的双赢结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运用全方位型驾驭法,使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有效的发挥作用,使动力的效能之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最广泛最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哪个领域、哪个方面或者哪一部分人的和谐,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下大功夫、苦功夫、长功夫,不能依靠少数人,需要全民行动,人人参与,个个尽责。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就来自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汇聚而成的合力。有了这种合力,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加快和谐建设的进程,从而不断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人们人间的团结,整个社会的和谐,又有利于更好地把蕴藏在人们群众中的伟大力量激发出来、凝聚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谐与合力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谐聚合力,合力促和谐。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团结奋斗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然而,这种力量还须被激发出来并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合力,实现合谐,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方向。就像一个乐队,如果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无法演凑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切实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精力集中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
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习《驾驭论》后,我觉得驾驭的效能等于驾驭方向乘以适度,适时的动力。目标不明确,南辕北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难以形成合力,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让人们充分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光明前景,从而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发干劲;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实惠,从而感到越干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的社会。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进步的,有矛盾和差别,就需要化解、消弭。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的过程。经济增长速度快但质量不高,能源匮乏但能耗降幅不明显,各种投资风猛,但居民消费不足等等矛盾依然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尚需要磨合兼容。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差距仍比较明显。减少污染,净化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正视矛盾,才能在破解矛盾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存在着具体利益的矛盾。对于这些差距和矛盾,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就会引起纷争影响社会和谐。其实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同志之间多一份沟通,少一份猜疑;多一份谅解,少一份隔阂;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支持,少一份观望;多一份正气,少一份怨气。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自然有利于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选自《百读驾驭论》
发布于:2024-06-18,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