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成书于,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一年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4-06-06 62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工作始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于1085年1月1日(元丰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完成的。

这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有《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之称,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其写作目的是为孔子所作(或修订)的《春秋》做注解。现在一般认为,《左传》应是独立于《春秋》、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并非一时一人所著,而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甚至于两汉时期。

而《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成书时间比《左传》晚了一千多年。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何等深远。

《资治通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喜爱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遍,直至某些章节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而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屡次向别人推荐这部史学名著。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

近千年来,《通鉴》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历代研究者层出不穷,继往开来;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陆续产生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蔚然壮观的通鉴系列,而司马光以其一家之言,成为一代史学之尊。如今,对《通鉴》的研究正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多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这一发展趋势,恐怕是司马光不曾预期的,但却是他卓绝贡献的必然结果。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通鉴》於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68篇。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此书虽有不少司马光自己的意见以「臣光曰」出现,但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通鉴》,负责检订文字。此外,又出版了《资治通鉴考异》与《资治通鉴目录》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

《通鉴》编修工作艰钜,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通鉴》在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作为全书的骨干,首先把史料摘录下来,按年代顺序,编成「丛目」。如果发现汇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进行考异工作。

司马光撰《通鉴》,重视战争之描写,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严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另外《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对於一切急进改革,均予以否定,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温公非议变法,不满王安石之新政,他请求出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1069—1084),以书局自随,继续编纂《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在司马光重新执政之后,尽废新法。

《通鉴》写作时间据资料记载一共花了19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才完成,书成之后,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页,就哈欠连连,欠伸思睡。此书完成后两年,司马光逝世。

资治通鉴成书于,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一年

The End

发布于:2024-06-06,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