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平(红楼梦作者的生平)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小说家,作品《红楼梦》。
在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周围,有很多和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红学家们把其中的八处列为“故居八景”这八景分别为:“古槐幽夏”、“古墩远眺”、“河墙烟柳”、“古井微波”、“元宝遗石”、“木石姻缘”、“广泉古井”、“一拳顽石”。
一“古槐幽夏”
在曹雪芹故居门前屹立着三棵古槐,这三棵古槐为京城名槐。据这三棵古槐的干粗看,它们应为元槐。过去在香山一带流传着有关曹公故居的小曲之一是这样唱的:“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而现在的纪念馆门前就屹立着三棵古槐,其中门东边的一棵就是著名的“歪脖槐”。一位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曾著文:“他(曹公)住的地方在四王府的西边,地藏口的左边靠近河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大槐树”。应该说这位红学家是调查的比较仔细的。据当地的老人们说,过去在曹公门前生长着很多野芹菜,曹公经常用它给百姓们治病,并自己起名为“芹”。纪念馆门前的景物和小曲正相吻合的。特别是在盛夏,巨冠浓阴,故居门前是“庐结西郊别样幽”。
二“古墩远眺”
在香山卧佛寺一带,遗有很多乾隆年间的古碉楼,这是为纪念平定云南大小金川叛乱胜利而修建的。曹雪芹经常和好友敦敏、敦诚、鄂比、张宜泉等,登临正白旗村东边“金山三环”山麓的一个古碉楼。这个碉楼内部空心,是可以登临的“活碉楼”。他们饮酒赋诗,极目远眺,抒发胸怀。敦敏还写有名篇《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诗云:“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诗中的黄叶村即正白旗村,村中当年的开山娘娘庙的钟声敲响,阵阵西风刮来,在东边的古碉楼上听的正清楚。诗句中的描写正合当时的景物。
三“河墙烟柳”
河墙在故居(纪念馆)西边的河东岸,原墙是用大花岗岩砌成。在墙旁垂柳,春夏时节,烟柳迷蒙,景色秀丽。这里过去是“柳营春试马”习武的地方。因满族八旗有骑马善射的习惯,这里也是正白旗营(村)兵丁们操练的地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闻芷园种柳》,诗云:“柔丝青可把,愁絮拨难开。惆怅横戈地,秋风拂马来”。现在这个地方,仍是古柳依依,是隔柳远望西山的好地方。现在这个地方立有一巨石,上书“河墙烟柳”。
四“古井微波”
在故居的北边有一口古井,古井两旁有高墩,高墩上横架有大木,是为打水之用。过去是正白旗村人马饮用之水。此井很深,人由井口下视,能见闪闪微波。此井水甘甜清冽。相传此井开凿在清初建旗营时,曹寅曾有诗云:“抱瓮汲深井,井深耸毛发”写出了这一地区水井的特点。当年曹雪芹就是用这口井的水生活,并用这口井的水研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作《红楼梦》。现此井已为一景点。在井西有一古碉楼,古碉南有一铁炮。组成一小景区。
五:“元宝遗石”
在樱桃沟里的水源头南边有一块巨石,岩石上大底小,形似元宝,故名“元宝石”。此石又叫“白鹿岩”,相传在辽代时,有仙人骑白鹿到此,并住在岩石的洞内,所以洞叫“白鹿洞”。在《红楼梦》的开卷第一回,提到一僧一道席地坐青埂峰下,见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元宝石形如元宝,可又无实际用处,这不就是那僧托于手上的石头。宝玉又名“神瑛侍者”。“神”大者,“瑛”石者。元宝石旁的水源头是甘露。大元宝石也就是“神瑛侍者”。也就是说,大元宝石就是贾宝玉。在香山一带,流传着一首小曲:“数九隆冬冷溲冰,檐前那个滴水结冰棱。什么人留下那个半部《红楼梦》,剩下的那半部谁也说不清……林黛玉好比那个山上的灵芝草,贾宝玉是块大石头有灵性”。而巧合的是,在元宝石旁就有一古柏生在裂石中,这不就是灵芝草和元宝石的前盟。
六:“木石姻缘”
在元宝石南。有一块居高临下的巨大危石。令人惊奇的是,在其绝顶上竟然生长着一棵峥嵘的古柏。这棵古柏凌空挺立,傲骨藏风,姿态奇绝。人们称为“石上柏”又名“石上松”。(因为古人认为松柏同种,有时柏亦称松)。石上柏高达10米多,干周长达1.8米。它成树体虽不巨大,但树龄已四五百多年,可谓一棵不老柏。它成为北京的名柏之一。这棵石上柏还和孙承泽、曹雪芹有关。孙承泽隐居的“水流云在”处,这里近靠“石上柏”。他在《春明梦余录》书里写有关于石上柏的记载:“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相传曹雪芹是看到了“石上柏”的“木石姻缘”(又称“木石前盟”、“木石奇缘”、“木生石中”),大受起发,联想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而写作黄叶村的“抗风轩”,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的。在香山一带,一直流传着小曲“退谷石上松,人称木石缘。巨石嶙峋宝,甘泉溢水甜。山上疯僧洞,山下白鹿岩。曹公生花笔,宝黛永世传”。这首小曲也正把曹公和《红楼梦》和樱桃沟的“三绝”水源头、元宝石、石上柏联系起来。
七:“广泉古井”
樱桃沟在明代时古刹很多,后大多圮毁。广泉寺位于沟的北山上,在明末已为废寺。虽为废寺,但多有文人墨客赋诗赞寺,如明末文人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二作者之一)就写有《游广泉废寺》。曹雪芹和好友张宜泉曾游广泉废寺,这里环境优美,人迹罕至。张宜泉还写有名篇《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云:“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八:“一拳顽石”
一拳顽石是在香山公园内的南边十八盘,阆风亭下的一块巨石,因形似握拳,所以得名“一拳石”。石上的题字“一拳石”为清乾隆皇帝所题,其意为“先人掌拳(权)”。而曹雪芹题曰“一拳顽石”,是打向封建社会的叛逆拳石。现在遗存的曹雪芹的两只黄松书箱中,是他在结婚时,他的好友鄂比送的。一只的箱盖上画有一丛兰花和一拳顽石。并题有“题芹溪处士句”,诗云:“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在北京植物园内还有很多景物和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如“秋风黄叶”、“太虚幻境”、“阶柳庭花”、“碧水青山”、“薜萝门巷”、“满目蓬蒿”、“画眉黛石”等。这些景观的传说都和曹雪芹有关,也说明人民对曹雪芹的热爱。游人见景生情,会更加怀念曹雪芹,增添了北京植物园的红楼旅游文化色彩。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芹溪处士,中国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叔父曹頫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
共8张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坛巨匠,他笔下的《红楼梦》更是一部驰名中外的不朽著作,通过描写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兴衰,勾勒出众多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曹雪芹童年时过着锦衣纨绔的生活,后家道衰败,曾以教书为生,晚年移居西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
共7张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
自18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1971年4月4日,在香山地区正白旗村39号发现的一座带有几组题壁诗的老式民居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他著书之所。1983年4月22日,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
曹雪芹纪念馆
纪念馆展室
曹雪芹纪念馆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共18张
曹雪芹纪念馆景色
馆内分为五个展室,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
纪念馆门口有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复制并按原状展出。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好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主要功绩: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作者争议:
清朝时,《红楼梦》作者是谜,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胡适先生考证判断曹雪芹即是贾宝玉的人物原型,并由此断定他是《红楼梦》的作者。然近些年陆续发现的很多史料证实,雍正元年(1723)曹雪芹约八岁时,曹家就因需节衣缩食弥补康熙年间的亏空而陷入困境,1727年曹雪芹约十二岁的时候,曹頫因亏空和骚扰驿站等罪被罢官入狱,1728年,曹雪芹十三岁时曹家被抄并随家人移居北京,他没有机会和可能像贾宝玉那样过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明载,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长女嫁皇家为妃以及康熙南巡(脂砚斋称:借省亲实写南巡,作者曾经),曹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热闹到不堪的田地”的繁华,曹雪芹尚未出生无法“曾经”,都是上一辈人的事。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也载: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叔辈某人”,“元、迎、探、惜者,皆诸姑辈也”。史料证实胡适先生当初的判断错误,曹雪芹作为作者的证据自相矛盾,其著作权由此遭到众多研究者的质疑,认为原作者“石头”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改写者和“传书人”。
矫枉过正,让人意外的是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曹顒、曹颜、曹硕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原作者只有一个,因而这些研究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
持“曹著说”者指出,后四十回实录曹家真事的分量超过前八十回,表现在贾政的官场经历与曹頫相符,甚至写到曹家获罪的第一要案——骚扰驿站,抄家的细节也十分写实,贾母之死、家宅被盗、典房卖地、甄宝玉自述透露了曹家许多后事,所以张爱玲说后四十回熟悉曹雪芹的家事。大观园终散、黛玉之死、宝玉出家,构成大悲剧结局,且照应前八十回的设定,尤其抄家、招伙盗、海疆戡乱这些特别敏感的文字更只能出自曹雪芹之手。
曹雪芹墓志铭:一部《红楼梦》,满纸荒唐言。谁言作者痴,真情可对天。
一部《红楼梦》研究者众,对作者曹雪芹生平,也众说纷纭,社会上甚至有“红学”、“曹学”一说。客观地说,研究《红楼梦》已取得相当的成果,相关著作和文章汗牛充栋,不少言之成理,让读者深受教益。但是,研究曹雪芹的,成果不丰,证据不足,结论不确。虽时有惊人之论,但无惊人之证,难以让人信服。所以,不识曹雪芹,何来雪芹墓,墓地尚不确,何来碑上言?
1968年秋在张家湾村当地村民们在翻整土地的时候,在这条小河后面三个土丘之一的曹家坟里意外地从挖出了一块青色墓石。墓石的正面还刻着几个字:“曹公讳沾墓”,左下角还镌刻“壬午”二字。
几经周转,于1992年墓碑被清洗后捐献给了当地博物馆。而此时,墓碑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即便是这样,这块刻有“曹公讳沾墓”的墓石一经问世,便立即引发了红学界和考古界的一次大震地。就在那段时间,围绕这块石碑,考古专家和红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其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者认为像曹雪芹这样的名人,其墓碑镌刻的字体不会这么随意,而现实中很明显是胡乱填写上去的,而且曹雪芹生于西湾长于西湾,而死后却被埋葬在距离西湾82km的张家湾,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支持者认为,在中国的“大动乱”时期,当地村名发现了这块石碑,那会,中国正值穷困之际,没有太多的时间仿造这样的石碑,更是不敢违背“破四旧”的浪潮,没人敢擅作主张花这个无用功呢。曹雪芹的一个好友敦城也可以证实他有可能在张家湾入土为安,因为那段时间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争论依旧存在,我们等待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给大家一个全新的理解。现如今,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该墓石暂定名为“葬志”,并表示,不能用“墓碑”与“墓志铭”之形制、章法去衡量,此意见已为多数文物鉴定专家所赞同。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发布于:2024-05-09,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