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下一句是什么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4-04-30 61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3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都不是。

一书同文:

书: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书”。

文:字。在古代汉语中,“文”有“字”和“文章”两个意义。此处的意义是“字”。

“书同文”的意义是“写同样的字”。就是统一了文字。

“书写工具”是指笔、墨、纸、砚等工具,“书同文”不涉及这些内容。

二车同轨。

轨:辙。车轮压出来的沟。

“车同轨”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车轮都走在同一条车辙里。

就是统一了车辆的制作规格。

至于道路的统一,是修建了统一宽度的主干大道——驰道。

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下一句是什么

行同伦。

句子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

”行同伦”,其所代表的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的相对统一;

“车同轨”,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表现为交通之政的统一。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颂词,就连我们敬重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鲁迅也是这样讲的。其实,这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误会。尊秦的九字经典,来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

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程氏注解: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统一也。

(1)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的大小不一,车道也有宽有窄,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便下令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即我们所说的“车同轨”,这样的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就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原来各诸侯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的关塞堡垒,严重影响了诸侯国之间的往来。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的同时,还修筑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直向北延伸、全长约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来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这些驰道、直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2)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举措。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贡献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功绩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华夏中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社会组织创新等等史无前例的创新,将中华文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始皇在他所有的创新中,影响最大的改革就是“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了。在2300年前的秦国,经过38代秦王的努力,终于将四分五裂的华夏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在地理形状上也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且辽阔的中华版图。在此之前,是中国历史上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钱币和生产生活资料。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以他高瞻远瞩的目光,敏锐的判断到六国统一,如果仅仅在土地上进行合并,国家最终还是要走四分五裂的老路,统一不但要统一土地,而且要统一管理、统一行政、统一语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军事和统一交通,于是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律法很快得到推行,郡县制也很快得到普及,国家行政管理上下通顺,社会秩序随着得到很大改善。

这里面,最让人拍手称快的改革就是“车同轨”。在那个时代,交通工具只在少数贵族和军队里使用,老百姓很难有像样的交通人力车。而且,当时的战车、交通人力车形制标准各有不同,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秦始皇看到了这一点,很快制订了“车同轨”的标准路线图,将这一标准推广到全国,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The End

发布于:2024-04-30,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