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出自哪本书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体西用可以写中西结合吗
中体西用不可以写成中西结合,因为中体西用是分主次的而中西结合并没有主次之分。中体西用的意思是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体,辅之以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治理国家。中西结合的并没有说明是以中国的还是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为主体。
中体西用提出时间
中体西用提出时间是1861年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推行的时间段为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至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兴起洋务运动,目的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但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体西用思想什么时候提出
中体西用思想最早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提出的。这个思想最初出现于1861年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中,而张之洞在其所写的《劝学篇》书中也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时间段。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推行的时间段为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至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兴起洋务运动,目的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但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这个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是一个有深刻时代烙印的命题。它包含两对范畴,一是“中西”,一是“体用”。
中与西是欧风美雨东来之后产生的对待之词,不单是区域名称,而且有着不同生活和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与“用”运用的面很广,涉及的范围常因论旨而异,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和另一对更古老的哲学范畴“道”与“器”常发生联系。怎样运用它们,有唯物和唯心之别。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中西文化两极相逢的矛盾中第一阶段的结合形式,是以以新卫旧的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与同一国度内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既否定又吸收的形式相比,是被逼拶得变了形的。
中体西用和西学东渐的异同
西学东渐是指明清时期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清末政治改革的口号即不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引入外国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区别
一在於时间的差异
二在於主动与被动西学东渐是有传教士入华执传教而引起的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中体西用则是清廷的改良分子希望能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改变中华落后挨打的地位同时提升国力以应付此消彼长的人民起义。
发布于:2024-01-02,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