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特点,昆曲的基本知识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3-12-26 57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昆曲鼎盛时期的特点

昆剧素来以文词典雅、曲调清逸著称,随着它数百年的流传和沿革,昆腔与流传地的风俗文化融合,结合方言和地方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派.保留至今的有南昆、北昆和湘昆这三大流派.三者"声各小变"而"腔调略同",同宗分支,各有千秋.从风格上说,南昆细腻文雅,北昆粗犷豪放,而湘昆则直爽朴实,带有一股子"辣椒味".这些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文化、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昆曲各个时期的特点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歌唱、舞蹈、表演等艺术特色。以下是历史中昆曲的发展特点:

1.唐代昆曲的初现(唐朝)

唐朝时期的昆曲主要以曲子为主,而且曲调清新婉转、优美动听,被誉为“唐调美”。此时期昆曲表演形式较单一,主要有“腔诵”和“递板”两种形式。

2.宋代昆曲的特点(宋朝)

在宋朝时期,昆曲脱离了以往仅是曲子的状态,演唱者逐渐出现,唱腔开始变得愈加复杂。到了元代,昆曲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加入了声乐、舞蹈等元素,成为咏史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3.昆曲的最盛期(明朝)

到了明朝时期,昆曲由于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专门娱乐方式。在明代昆曲认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4.昆曲在清朝的特点(清朝)

到了清朝时期,昆曲逐渐向城市聚集,并随城市化的脚步,昆曲加入了戏剧性的表演内容,这也使得它在城市文化中逐渐受到了更多的欢迎。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较为传统的唱法和表演方式。

总之,昆曲的发展特点从唐朝的诞生到明清时期的盛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曲的特点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也被称为“昆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唱念语音为“中州韵”,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特点

1、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非常巧妙而和谐。

2、昆曲的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3、昆曲的舞蹈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是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七年级下册昆曲的名称特点代表作

昆曲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文辞绝美,回味深远的《牡丹亭》、孔尚任立意极高,文学性极强的《桃花扇》。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特点最精辟概括

昆曲的特点四个字概括:歌、舞、介、白。

2、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有什么艺术特色

昆曲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并加以提炼,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1000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和词调,以及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和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兼收并蓄,音域非常广泛。

昆曲演唱特色是由水磨腔奠定的,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后来,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

昆曲对字音有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和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曲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有所不同。

但在昆山腔长期吸收北曲演唱的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了。

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使用,还有南北合套的混用。

南北合套的混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自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在演唱风格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和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等。

昆曲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都有许多变化,一切皆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管乐器有笛、箫和唢呐等;弦乐器有琵琶、三弦和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和堂鼓等。

昆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和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江苏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流利悠远的特色。

所以,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而著称。

昆曲特点,昆曲的基本知识

昆曲伴奏还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采用。

昆曲的表演是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昆曲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

所以,昆曲精湛的舞蹈动作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面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和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

由于昆曲是从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西北角的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特别是昆曲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念白,如苏白、扬州白等。

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和节奏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The End

发布于:2023-12-26,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