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军曼联?乌戈国藤甲军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3-12-20 58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三国火烧藤甲军如此残忍,诸葛亮为何不用其他计谋

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火烧藤甲军是不是历史真实事件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那会,曾经打过著名的一仗,叫“火烧藤甲军”,故事里,蛮王的军队身穿油浸老藤制成的铠甲,刀枪不入,把诸葛亮杀了个大败,后来诸葛亮发现藤甲易燃,采用火攻之术,才反败为胜。

三国是罗贯中写的,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本身当过张士诚的幕僚,是有战场经验的,因此罗贯中大概也懂一些战争上的东西,比如这个藤甲,就不是完全的胡编,而是有现实依据的。

▲军博藤甲

明朝的《武备志》中,记载有一种赤藤甲,这种甲的制造方式跟三国里面的藤甲加工方式差不多。其原材料为赤藤,赤藤编甲时候,不能直接使用。按照书里的记载,需要先弄一个石槽,把赤藤放进去,添上水,浸泡半个月,然后再拿出来晒三天,晒完继续泡,泡完继续晒,如此周而复始的泡晒满一年之后,最后晒干的藤条便可以拿来做甲了。

▲武备志藤甲

藤甲的外观就像是现代的无袖T恤一样,只遮挡上半身,没有肩甲和腿甲。每幅藤甲要用两斤半藤条,藤甲外部要用桐油刷过一遍,藤甲的好处就是同时具备了轻便和强度,并且适合水兵使用。因为藤本身有浮力,不像你穿着铁甲下水,会比较沉重。按照现代人复原的结果来看,藤甲的防护力还是颇为可观的,起码用刀是很难砍破的。藤甲的盔当然也是藤编的,藤盔的模样,就跟一般的草帽差不多,有着宽阔的帽檐。藤盔的顶部都要缀上红缨,这一来是为了美观,二来也符合南方军队的文化习惯。藤盔的主要使用者就是南方人,南方雨水多,藤盔除了能当头盔,还能当斗笠挡雨,可谓是一物多用。

▲藤甲复原

藤编好的盔帽,表面肯定是坎坷起伏,不会光滑,因此为了避免硌头皮,士兵佩戴藤盔的时候必须带上绵帽,绵帽说白了就是一顶布帽子,先带上帽子,再套上盔,就不会觉得硌了。绵帽的结构为布夹棉制成,表面为双层布,内里为单层布,中间衬上丝绵和茧纸,然后用绢线纳紧。绵帽的脑后部位要开出三寸高的缺口,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脑袋。因为士兵的脑袋有大有小,但绵帽是国家统一配发的,虽然也有大小号的分别,那不可能人人合适,开出缺口,灵活性就更强一些了。绵帽平常跟藤盔分开放,使用时,临时缀在盔的里面。

▲郑成功纪念馆藤甲

南方另外还有一种藤编的武器,叫藤牌。藤牌是藤编的盾牌,也是轻便坚实,士兵穿起藤甲,手拿藤牌,进退作战十分方便。藤甲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外国如泰国也有过藤甲。三国里说藤甲易燃,实际上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按照网友的研究,藤甲上虽然有油脂,但完全没有达到足以明显增进燃烧效果的程度。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要想打败藤甲军,那还是得真刀真枪,投机取巧那是不行的。

火烧藤甲兵什么意思

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战孟获六擒六放,孟获第七次和诸葛亮的对战中请来兀突骨相助,兀突骨手下全是藤甲军,刀枪不入。诸葛亮观察地形之后,命魏延诈败引兀突骨进入一个狭长的山谷。蜀军开始在谷中放火,藤甲军的藤甲沾火就着,顿时山谷成了火海,死伤不计其数,兀突骨也战败而亡。

诸葛亮三次用火的战役

一火烧博望坡。这是诸葛亮出山以来的第一战。夏侯惇引曹兵来攻打刘备,诸葛亮设计将曹军诱入博望坡,然后在两侧放火,大败曹军,二火烧新野城。曹仁引兵前来报仇。

诸葛亮设计退出新野,待曹军进城后,在城内四处放火,曹仁败走,三火烧藤甲军。

诸葛亮征讨南中,藤甲军刀枪不入,诸葛亮设计火烧藤甲军,擒孟获,定南中。

为什么叫藤甲兵

士兵都穿着藤甲所以被称为藤甲兵

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轻又坚,善能防箭,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战场之上所向无敌。后诸葛孔明南征之时,用火攻之计,火烧盘蛇谷,大破藤甲军。

藤甲军曼联?乌戈国藤甲军

诸葛亮使用什么计策大破藤甲军

火烧藤甲军,这个段落很经典

藤甲军虽是敌军,但是无冤无仇,只是听命于人不得不从,一次烧死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自然是大损阴德。

《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征服南方第七次擒孟获时,设火攻计,由魏延引藤甲军进盘蛇谷,结果大半藤甲军被黑油铁炮打得头脸粉碎,都惨死在谷中。鸟戈国王突骨所率三万藤甲军,全军覆没于盘蛇谷。

The End

发布于:2023-12-20,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