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厅和少将是平级吗?少将上面还有几个级别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清朝将军级别
武阶18级是:建威将军(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武显将军(正二品)、武功将军(从二品)、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古代左中右将军哪个大
古代的时候,官职之间有着明确的级别之分,武将中大将军一般都是最高称呼,而东汉的时候,大将军甚至比三公还要高,在它之下就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而在这一等的将军之下就是四征将军,四方将军了。而四方将军就是我们说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了,他们之间也是有等级划分的。这四方将军起始于战国时期,到三国后期被废除。
前将军
秦汉时期,前将军是仅次于上卿的最高职位,一般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京师的防卫或者在边境屯兵,比如名将李广就担任过这个职位,而到了三国时期,前将军成为了一个常设的高级职位,仅次于大、骠、车、卫将军的最高武职,比如关羽、张辽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主要管的就是边疆军队作战防御等军事活动,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
后将军
后将军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高级军职,但是不是常设的,一般在战时才会设置,是四方将军中最末的一个,李广最开始的时候就担任过这个官职,三国时期的黄忠、姜维、曹洪等人都担任过此职。
左将军
春秋改制的时候,当时将军队分为了三军或者六军,所以左将军就应用而生,一般掌管的是左路大军,到了秦汉时期,成为了军队的一个高级武官,但不是常设武职,负责的是边境的防御作战,三国时期,因为左将军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军队现状,所以就被废弃,三国时期的刘备、马超、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这个官职。
右将军
右将军和左将军差不多,掌管的是右路大军,也是负责军队的防御和战时军事行动,秦汉时期不常设,三国时期的张飞、徐晃等人都担任过这个官职。
偏将军
偏将军形成于春秋时期,属于大将军的辅佐官职,地位在将军中比较低,一般都是校尉担任,不属于常设武职,官衔一般是五品,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总结:四方将军属于不常设武职,战争时期临时设置,一般是二品,管理的是边疆军队的防御和战时作战任务,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但是基本上是平级,而篇将军就比较低了,相当于参谋长之类的官,一般由很多人一起担任。
三国时的将军等级划分
)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
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偏、裨等杂号将军
【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褘、姜维)
右大将军(阎宇)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
右骠骑将军(胡济)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
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镇军大将军(宗预)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
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
三国将军等级
【大将军】自战国始,汉延续。始与三公同级。东汉后,位高于三公。
【大司马】始位高于三公,可加号大将军、骠骑将军。并存时在大将军之下。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骠骑将军】位同三公。称号同大将军。
【大都督】魏置,加官。蜀有中都护、行都护,同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车骑将军】第二品,在大将军下。位比三公,同上卿。
【卫将军】第二品,位略低于三公,在大将军、骠骑将军、镇军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位在“四镇”之上。
【四征将军(东、北、南、西)】第二品,位次于三公,资深者为(四征)大将军。(赵云)
【四镇将军(东、北、南、西)】第二品,位次于四征将军,资深者为(四镇)大将军。
【镇军将军】第三品,不常置。位次于镇军大将军。
【左/右将军】不常置,地位同上卿。魏时第三品。
【前将军】地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杂号将军,第三品。
【横江将军】只有吴国有这个称号,鲁肃担任,镇守沿江。
【护军将军】秦始,所以汉亦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周瑜曾担任,但实际上以当时孙权自己的职位来说,周瑜这个中护军却是行使著都护的权利,即大都督)。
【四安将军(东、北、南、西)】第三品。
【平南将军/平西将军】第三品。
【后将军】第三品。后汉时有以前、后、左、右为名的杂号将军。
【武卫将军】第四品。(许褚曾任)。曹丕设立,曹操时为武卫中郎将,吴为典宿卫。
【奋武将军】第四品。曹操、吕布曾任。魏吴设立,蜀未有。
【建威将军/振威将军】第四品,杂号将军。
【昭德将军/昭武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扬武将军/平戎将军/虎威将军/辅国将军/安远将军/折冲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讨虏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荡寇将军/牙门将军】第五品,杂号将军。
【偏将军】第五品,将军中地位最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
【平东将军/平北将军】第六品,杂号将军。
军统局是什么级别
军统局局长是正军级,一般授予少将军衔。
到了后期,军统局局长一般都授予中将军衔。
一般来讲军统的站长是上校军衔,级别比一线作战部队的团长高一些,比旅长低一些。
军统局的省级站按国民党国防部的人数核定分为三种,上海、北平、天津、四川、云南等较大地区为甲种站,在编160人,站长为少将;安徽、贵州等为乙种站,在编110人,站长为上校;丙站在编60人,站长为中校或少校。
军统是不能直接指挥其它宪兵等部队的,它在进行大的行动时,一般通过警备司令部协调军警宪特各部门,但是军统站长一般有公开的身份以方便任务,比如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二处)处长基本都由当地军统头兼任。
但是军统发展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到抗战末期,军统已经发展到了五万人之多,而且权力极大。蒋介石虽然很信任军统和戴笠,但是为了限制和控制军统,对军统的人员一致采用的是低职高配的使用方法,赋予的权力很大,但是真正的职级不高。
发布于:2023-12-19,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