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魏征是哪个朝代的

博主:网慧网网慧网 2023-12-17 48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魏征是哪里人

魏征的祖籍是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是指晋州市。

魏征,北周大象二年-唐贞观十七年,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自我介绍

魏征,字玄成,原是太子洗马,辅佐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他,因敢于直谏闻名,敢于当年指出唐太宗的失误,在他去世后,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失魏征,如失一镜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征生平资料

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直成,河北省晋州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有远大志向,对於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

正如史书所载:“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别名

别名:魏百策、羊鼻公

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贞观三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征性格

魏征的性格:为人正直,遇事敢谏。

魏征(580—643),字玄成。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人。历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封郑国公。魏征是辅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他为人正直,遇事敢谏,前后曾提出二百多项建议,受到太宗的敬重。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太宗能够虚心纳谏,君臣遇合,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一)命途多舛

(二)做事有远见、乐于助人

(三)敢于直言

(四)心系百姓

(五)看到事情的轻重主次之分

(六)做事抓住原则、从实际出发

(七)善于借鉴历史事件来劝说帝王

(八)得到皇帝的极度赞扬

(九)重义轻利

(十)学识渊博、有才干、有远大抱负

(十一)谦和、顾自己的安危

(十二)教子有方

(十三)节俭

魏征简介,魏征是哪个朝代的

(十四)正直、忠良

魏征的介绍意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极言直谏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The End

发布于:2023-12-17,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